说起茯苓,很多人都会想到茯苓膏、茯苓酒等,因此可见茯苓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药。《神农本草经》把茯苓列为上品,谓其“久服安魂养神,不饥延年”。
“四时神药”——茯苓
茯苓味甘、淡,性平,入药具有利水渗湿、益脾和胃、宁心安神的效果。古人称它为“四时神药”,因为它的功效非常广遍,不分四季,将它与各种药物配套,不管寒、温、风、湿等疾,都能发挥其独特的功效。
茯苓是生长在地里的一种菌类植物,它的生长环境很有特色,是抱着松树根生长的。
很早以前,老百姓中流传着很多关于茯苓的传说,听说茯苓是种很神秘的东西,如果松树根上长有茯苓,那么松树上一定就有菟丝子。
六味地黄丸的创始人,也是中医儿科的创始人,宋朝的名医钱乙,患有风湿病,他就是用茯苓来给自己治疗的。
他让自己的亲戚到东山上去采集茯苓,找到菟丝子以后,用火烧,烧到菟丝子的根部的时候,就肯定能挖出茯苓来。
曾经有研究的人把能够搜集到的中医方剂做过统计,最终发现,以前每代的中医方子里,用得最常用的一味药就是茯苓,这说明茯苓是为广大医家所重视的一味药物。
健脾利湿用茯苓
茯苓主要是用来祛水湿的,另外还有安神的作用。《神农本草经》记载说:
“茯苓味甘平,主胸邪逆气,忧恚,惊邪恐悸,心下结痛,寒热,烦满,咳逆,口焦舌干,利小便。久服安魂、养神、不饥、延年。”
《神农本草经》主要记录了茯苓的两个作用,一是可以安神,二是可以祛湿。
茯苓皮也是祛水湿的,它祛水湿的功效不比茯苓差,如果只是祛水湿,不需要健脾的话,医生有时候会用茯苓皮开方。
发表评论
要发表评论,您必须先登录。